我的Spotify有個「周杰倫」歌單 ,裡頭有從2000年的《周杰倫同名專輯》第一首〈可愛女人〉那聲「呼」開始,到2007年的《我很忙》最後一首,他早期很擅長鋼琴編曲為主軸的情歌〈最長的電影〉,八張專輯,我到現在有時還是會聽,可不知道為什麼,之後的作品就有點不太能接受了。
明明很喜歡〈藍色風暴〉裡洪敬堯老師的按鍵編曲,覺得他早期的每一首歌簡直都在拍電影──用旋律、歌詞、編曲構出一種世界觀,不只中國風,你現在再聽〈忍者〉或〈亂舞春秋〉還是會覺得驚艷,從他出道以來到現在,二十年了,還真的沒有人可以完整模仿他的路線,或是可以像他這麼多變的(這件事他在〈紅模仿〉裡唱過)。
但有時看到他推出新曲,在他自導自演的MV底下,總是有粉絲會留下「杰倫現在的風格感覺不像以前那樣多愁善感,現在有股幸福感好好聽」之類的評論,其實我看了是有點小難過,因為那些優秀且製作精良的歌曲,並不只是一時激情而創作,那樣的創作能力,理應是要跟他的經歷一起增長的。
他當然是少年得志,但我實在很不想接「大不幸」,我一直覺得他很厲害,連幾年前那首〈前世情人〉,也是他偶然聽見四個月大的女兒用兒童鋼琴彈出的旋律,他竟然能擴大成完整的流行曲,這當然需要實力,可不知道為什麼,我就不太能接受了。
還記得當年他很自豪〈藍色風暴〉這首作品,但市場迴響不如預期,他不死心,把這編曲及歌詞一改,變成較通俗的《霍元甲》同名主題曲,結果就中了。
不知道是他走的太快太遠,他灰心死心,還是我們這些喜歡他早期作品的粉絲來的太晚,我無從得知,但現在的確分道揚鑣了。